:::

經常有人問我們“悲傷什麼時候會結束?” 但事實是,悲傷沒有固定的階段或時間限制。

分享到Facebook   分享到google+   分享到twitter   分享到微博

初喪階段

初喪我們通常定義為失去摯愛後的頭一年內。我們可能會感到一種麻木或虛無的情緒,生活似乎繼續進行,但內心卻似乎停滯在某處,或許我們會埋頭於瑣事中,處理著喪葬事宜,奔波於醫院、衛生所、戶政事務所、銀行、郵局、國稅局、勞保局、保險公司、監理站、電信公司...等,以此轉移注意力。喪偶後的一段時間內,我們可能會錯覺地以為他們仍然活著,然而,當現實無情地打破這個幻想時,痛苦會變得更加深刻。隨著時間的推移,最初的震驚逐漸過去,我們開始面對現實,這時,我們或許會驚訝地發現自己所感受到的情緒之深,有些人從一開始就能夠清楚地感受到強烈的情感,而對於其他人來說,這些情感可能需要一段時間才能慢慢浮現。

第一年後

大多數喪偶者通常會發現,喪偶後的第二年與第一年一樣困難,甚至更加困難,身邊的人或許已恢復往常的生活,而你卻感到談論自己感受的空間越來越少。每當逢年過節,如:週年紀念日、彼此的生日等日期,可能會帶來深刻的痛苦,盡管時光流逝,但你可能會發現,一年過去了,但對於摯愛的思念和情感卻依然如初。重要的是要記住,隨著時間的推移,你會感覺好些,也更有能力去面對,這不代表你已經完全忘記對方,而是有可能再次開始尋找生活的樂趣,同時仍然深深懷念著你的摯愛。

幾年之後

隨著時間的流逝,大多數人發現自己能夠適應悲傷,並逐漸找到自己因應悲傷的生活方式。儘管某些生活經歷依然可能引發你的悲傷(例如:看電影、聽音樂或嗅到某種氣味、路過另一半最喜歡的餐廳或甜點店...等),但你會發現自己在這些感受中成長,並且為生活中的其他事情找到空間。洛伊絲·托金(Lois Tonkin)提出的「圍繞著悲傷成長」的比喻,是一個可以思考的方向。悲傷永遠不會完全消失,有時候這種感覺可能會像初喪的那一刻一樣強烈,但隨著時間的流逝,這種痛苦感會逐漸減輕,你的生活也會開始充滿其他事物。

圍繞著悲傷成長

Lois Tonkin在與個案談論他孩子的死亡後,提出了這個模型。這位女士告訴Lois Tonkin,起初悲傷充滿了她生活的各個層面,個案畫了一幅圖畫,用圓圈代表她的生活,用陰影表示她的悲傷,悲傷無所不在。她曾以為隨著時間流逝,悲傷會逐漸縮小,成為她生活中更小的一部分,但實際情況卻不同,悲傷仍然一樣強烈、巨大,但她的生活在其周圍不斷擴展。有時她感受到的悲傷就像她孩子剛去世時一樣強烈,但也有時候,她感覺自己生活在圓圈之外的空間裡。

圍繞著悲傷成長

這種對悲傷的看法並不是告訴我們,隨著時間的推移,悲傷會消失,而是我們不會「完全克服」它。在某些日子,你的悲傷可能如同初喪時一樣強烈,但也會有一些日子,你能夠繼續生活下去。有時喪偶者會因此感到內疚,好像這是對已逝摯愛的遺忘。「圍繞悲傷成長」模型顯示了我們如何在繼續生活的同時,仍然為我們的摯愛而悲傷。它說明了我們可以開展新生活的同時也包含著屬於自己獨特的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