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可能聽過五個階段,但它們是什麼?悲傷真的有固定的時間範圍嗎?

分享到Facebook   分享到google+   分享到twitter   分享到微博

誰提出了悲傷的五個階段?

悲傷五階段由伊莉莎白·庫伯勒-羅斯(Elisabeth Kübler-Ross) 提出,並在她於1969 年出版《論死亡與臨終》一書後成名。Kübler-Ross開發了她的模型來描述患有絕症的人面臨自己的死亡,但它很快就被改編為一種思考一般悲傷的方式。

這五個階段是依照順序發生的嗎?

五個階段 - 否認、憤怒、討價還價、沮喪和接受 - 經常被描述成按順序發生,從一個階段轉移到另一個階段。

你可能會聽到有人說:「喔!我已經從否認中走出來,現在我覺得我進入了憤怒階段」之類的話,但這並不常見。

事實上,Kübler-Ross在她的著作中明確指出,這些階段是「非線性的」,我們可能在不同的時間點經歷這五個階段,它們不是按照特定的順序發生,你可能不會經歷所有階段,而且你可能會發現,在不同的失落事件中,感受是完全不同的。

悲傷五階段是什麼?

否認

喪偶之痛後的最初幾天,感到麻木是很常見的。

有些人一開始會表現得好像什麼事都沒發生過。

即使我們知道摯愛已經過世,也很難相信重要的人不會回來,感覺到死者的存在、聽到他們的聲音甚至看到他們也是很常見的。

憤怒

憤怒是一種完全自然的情緒,在人死後也是很自然的。

死亡似乎是殘酷和不公平的,尤其是當你覺得對方提前去世或你們對未來有共同的計劃時。

對死者感到憤怒,或對我們自己在他們死前做過或沒有做的事情感到憤怒也是很常見的。

討價還價

當我們處於痛苦之中時,有時很難接受我們是無能為力的。

討價還價是指我們開始與自己做交易,或者如果我們有宗教信仰的話,也可能與上帝做交易。

譬如說:「上帝呀!至少那場重要的活動,讓我們夫婦一起參加後,再讓祂離開...」等等的

我們常常會發現自己一再回顧過去發生的事情,問很多「假設」的問題,希望我們能夠回去改變事情,希望事情會有不同的結果。

沮喪

當我們想到悲傷時,我們最常想到的是悲傷和渴望,這種疼痛可能非常劇烈,並且會持續數月或數年,感覺生活不再有任何意義。

接受

悲傷一波又一波地襲來,感覺一切都不會再好起來了。

但漸漸地大多數人發現痛苦減輕了,並且可以接受已經發生的事情。

我們可能永遠無法「忘記」摯愛的去世,但我們可以學會再次生活,同時將摯愛的記憶留在我們身邊。

這個五階段,有幫助嗎?

這五個階段有助於理解您對死亡可能產生的一些不同反應,但重要的是要記住,每一次悲傷之旅都是獨一無二的。

如果你經歷了不同的階段和情緒,或者你從未經歷過某些“階段”,這些都不意味著你有什麼問題。

這五個階段,是準確的嗎?

自從首次發展出五個階段理論以來,對於悲傷的理解已經出現了許多新的觀點,多年來本會對於悲傷的理解一直在不斷擴展,這是基於對於幫助和理解喪偶者的最佳方式進行研究及學習。

現在我們知道,悲傷可以以多種方式體驗,並且有多種模型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其中一些模型包括:失落與復原的雙軌擺盪理論、圍繞著悲傷成長的觀點,以及 Worden 悲傷理論。

在悲傷五階段中,喪偶沒有固定的階段,相反,你的悲傷保持不變,但隨著你作為一個人的成長,它開始在你的生活中佔據較少的空間。